《四方報演講紀錄》
紀錄者:游絲涵、楊念穎、葉思敏、柯喬齡
一、2011
社會公器獎 《四方報》讓弱勢發聲
影片來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DJ-rrBC0p0
以下節錄影片中幾位發言者的內容
1. 成露茜社長曾說:「《四方報》的成功就是,不是我們變得很大,我們變得很厲害,而是我們倒閉的那一天,其實就是我們成功的那一天。」
2. 《立報》副總編輯廖雲章:「今天《四方報》之所以被肯定是因為,其他的媒體還是不提供這樣子的機會,所以我們顯得很特別。可是對Lucie來說,成功應該是去影響到更多的媒體,一起進來做這個事情。」
3. 《四方報》總編輯張正:「其實我們就是站在這一群人的這一邊,不管是說左派或者是弱勢,我們就是跟他們站在一起。我們過世的社長成露茜的概念就是,讓弱勢自己講話。」
3. 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秘書長周文珍:「對聯合勸募來講,四方報其實是一個社會融合的非常重要的載具。有一個父執輩的長輩跟我說,他剛到美國,他在那邊當了十年的智障,十年的聾子,十年的瞎子,因為他看不懂那個社會在做什麼,他不知道怎麼融入這個社會,所以我們支持四方報,其實是支持一個文化融合的工作,我們希望跨文化的家庭的第二代,以媽媽的文化為榮。」
4. 台灣大學新聞所教授、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張錦華說:「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政治哲學家,John Rawls曾經說過,一個社會政策如果是正義的話,它一定要使這個社會裡面最差階層都能夠獲益,所以我們非常感謝四方報,持續不斷的,為這群朋友提供傳播的服務。」
二、《四方報》小檔案
資料來源:越南四方網http://www.4way.tw/about#ch5
1. 2006年開始發行的台灣立報越南文版《四方報》,以越南文字為起點,以「友人」的身份出現,提供在台越南朋友們所需資訊,也藉由大量版面讓新移民╱工們以母國文字發聲,傾吐心事,在「說出自己的心事、閱讀別人的心事」的過程中,穩定其初來乍到的不安,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2. 2008年4月,我們以相同的裡念,針對在台灣的泰國族群發行了泰文版《四方報》。迄今(2010年8月)為止,這兩份刊物,仍是全台灣唯一在台灣製作、以越╱泰文為主、中文為輔的定期刊物。
3. 《四方報》除了作為新移民╱工的異鄉友人之外,亦企圖作為弱勢發聲的平台,衝撞主流媒體長期對於新移民╱工窺奇、刻板的報導角度;進而凝聚弱勢者的力量,發起跨界文化鬥爭,爭取新移民╱工應有的權利。
三、辦報緣由
1. 廖雲章:「媒體常常會把這些外來的人二元化,要不就是犧牲奉獻,慘得不得了,被虐待甚至被殺掉,要不然就是很壞,偷錢或殺人,就是沒有正常人就對了。」
2. 實地採訪,發掘移民╱工的「新面孔」
3. 張正留學越南四個月,看見同樣一群人的不同面貌。和這些人交朋友之後,開始了解他/她們的生活。兩人(張正和廖雲章)發現這些人的收入是台灣的十分之一,但是消費是台灣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而且中產階級的人和農村的人過得生活天差地遠,城鄉和貧富的差距都大,所以理解他/她們「即使知道有危險,還是前仆後繼來台灣工作,畢竟在台灣工作六年,就等於在越南工作六十年,為什麼不賭一把。」
四、辦報經過
1. 廖雲章:「我們老闆不太像老闆,比較像老師,鼓勵我們做一些創新的實驗」
2. 創新一:最初在立報,開個南洋版,做了幾次,發現對台灣的移工沒作用,因為他們中文沒好到看立報。學到「不能把一個有不同作用的訊息放在一個不對的媒體上」。
3. 創新二:「做一個東南亞媒體」的概念來自前社長成露茜,因為她從前看見華裔移民在美國的處境,如同現在東南亞移工在台灣的處境,所以當時辦了一份中文、英文和西班牙文的報紙,服務美國社會裡的移民。
4. 「用立報的基礎去做」:動用立報的資源,前社長成露茜出第一筆印刷費(50萬)。
5. 「用破報的概念,對讀者免費,向有錢的人收錢」:一開始在沒有廣告的情況下,採取免費報的概念,將報紙免費提供給東南亞小吃店。然而,發展中國家的人沒有免費/報的概念,認為所有東西都要付錢,所以過程中常被懷疑是詐騙集團,破報主編丘德真趴在地上,透過半開的鐵門,與小吃店老闆溝通。
6. 廖雲章:「當然我們遇到很多挫折,可是挫折後來帶來一些回報,讓我們覺得,真的是可以堅持去做想做的事情。」
五、立報小檔案
資料來源:立報官網http://www.lihpao.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40108
1. 創刊日期:1988 年7月12日
2. 創辦人:成舍我
3. 內容特色
(1) 精編精寫、潑辣公道:四開報型是立報的特
色,報導以精要為原則,敢為老百姓說話,監督政府施政,評論以潑辣、公道著稱,型小格大。
(2) 催生教改、帶動學習:立報以大量人力投入
教育議題,提供教材、教學法及國內外教育範例,帶動個人與社會的學習,為教育各方開闢互動園地,提昇台灣教育環境。
(3) 關懷弱勢、發展社會:立報深入、詳實地探
究弱勢族群的困境與所需,期望引發共鳴,發展一個多元、公平與乾淨的台灣社會。
六、破報小檔案
資料來源:破報官網http://pots.tw/about
1. 破報為全台灣第一份另類免費報,同時也是唯一具有左派關懷與全球視野的文化實驗行動,更是第一份進入台北捷運站的報紙(後來被認為有危害青少年健康與捷運局形象被趕出)。
2. 破報致力於讓那些被壓迫的聲音可以發出,關心青年人的社會參與、藝術表現與知識品味,所有破報同仁皆期許自身做好reporter-activist的角色。破報之於台北,一如《村聲》(The VillageVoice)之於紐約一樣。沒有看過破報,別說你到過台北。
3. 破報一開始為世新大學所支持的獨立報《台灣立報》的專版中心,於1994年開始以破週報名義於《台灣立報》的週日版出現。1995年正式創刊獨立發行,1997年改成目前免費報的形式。目前紙本每週發行量約8萬份,發行點遍及台灣各大學與高中校園,連鎖書店(誠品)、pub、live house、咖啡店、藝文表演空間、美術館博物館等等。
七、《四方報》的精神
1. 繼承台灣《立報》的精神,堅持為弱勢發聲
2. 成露茜的手稿:「佛雷勒(Paulo Freire)堅持『讓被壓迫者發展自己的語言詞彙去述說世界』是一個解放的基本條件。台灣許多針對外勞的節目和族群媒體,幾乎沒有符合佛氏所揭示的功能:塑造一個對話的機制以讓外勞真實理解所處的現實,開始自覺(conscientization)的過程,從而產生有意義的社會變革。外勞總被認為是教育的對象,鮮少是本地人的教育者。 」
八、成露茜小檔案
僅擷取廖雲章老師有談及到的部分。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1. 成露茜(Lucie Cheng,1939年2月11日-2010年1月27日),為台灣社會學者、報人、左翼實踐者,祖籍湖南湘鄉,為知名報人成舍我的么女,曾任台灣立報、破報、四方報三報發行人兼社長、傳記文學社長,並曾於洛杉磯大學 (UCLA)、國立台灣大學、世新大學教課。
2. 在洛杉磯大學任教期間,成露茜由於左派立場和學生運動親近,獲學生支持而獲聘為亞美研究中心(Asian American Study Center)主任(1972─1987)。)。1985年她在UCLA成立環太平洋研究中心(Center
of Pacific Rim Studies),期望打破國界以世界體系的觀點研究,但該計畫在她1990年離開後便無人接替。
3. Lucie曾受到歧視,找房子沒有人要租給她。打工時因為東西沒煮熟,被雇主罵:「我不管妳多聰明,拿獎學金讀書,在我家妳就是我的女傭,那我就是覺得妳很笨,連飯都做不好。」之後,密切關注種族和性別受到的歧視。資料來源:廖雲章老師分享
九、特色一:文盲辦報
1. 搭好平台,讓他/她自己決定要說什麼
2. 內容由讀者和編譯決定,編輯負責決定可以印幾頁、行銷和印刷
十、特色二:讀者當家
1. 過半數的內容都是讀者來函,目前已超過兩萬封
2. 大量的讀者投書版面,是編輯部與讀者交流意見的場域,也是移民╱工的舞台
3. 不過現在,比例逐漸減少,原因有二,第一,內容同質性過高;第二,台灣當地有愈來愈多針對移民╱工提供的資訊和活動,但多數移民╱工卻都不知道,使得資源僅讓少數重複的一群人享用
十一、關於讀者
1. 移民╱工的心態一:「刻苦耐勞」──多數人在原本國家的生活情況本就不好,所以想到在台灣可以賺更多的錢,遇上虐待或挫折,通常會選擇忍受。
2. 移民╱工的心態二:「犧牲奉獻」──廖雲章:「他們把自己奉獻給家人,不是羞恥。」
3. 故事一:「異國友情」──一位印尼外傭和一位越南外傭,雖然語言不通,而且在兩個不同家庭裡工作,但是因為她們都會推雇主到公園散步,日子久了,就成了朋友。但印尼人要先回去,再一個月才是越南朋友的生日,所以先寄信到四方報,請報社下個月刊出。
4. 故事二:移民╱工寄信到四方報祝自己的小孩和先生生日快樂,也會祝自己生日快樂。雖然他們幫雇主過生日,但雇主通常不會記得他們的生日,所以他們有時候會留下電話號碼,請看到文章的人祝他/她生日快樂。
5. 廖雲章:「他們渴望跟人說話,與人連結,但是沒有工具。透過這樣的媒介,在裡面產生串連,所以我們說這是很早期的Facebook,可是我覺得它更真誠,因為它需要畫圖、寫字、貼郵票寄到報社。」
十二、四方尋友
1. 「紙上的Facebook」。
2. 一開始只留編輯部的電話,但來電太多,讀者都會打來認識和關心辦報的人,常常祝福「編輯部的哥哥姊姊」身體健康。
3. 之後,開放讀者留電話,因此促成好幾對戀人,甚至人生伴侶。
十三、特色三:異鄉人的好朋友(中文國度裡的母語刊物)
1.
做為在台灣的媒體,《四方報》以陪伴功能居多,主要希望移民/工可以透過資訊的取得,建立他們在台灣安身立命的基礎。
2.
《四方報》老友范草雲,為一越南移工,在越南擁有十五年的記者資歷。由於拿不到應有工資,老家又正在蓋房子需要資金,因而成了「逃跑外勞」。由於這類例子太多,《四方報》於是開設「逃跑版」,該版會附一張台灣地圖,將各縣市標上中文和越南文,讓移工們知道自己的位置。「逃跑版」很受歡迎,很多沒有逃的移工喜歡看,也有逃跑的人反過來勸誡大家。
3.
許多逃跑移工會有羞恥感,覺得自己犯罪了。《四方報》認為逃跑不是罪,而是由於中介、工作轉換制度的不透明不公平,導致移工們必須透過逃跑爭取自己權益。以看護工為例,「沒有休假」是最大的問題癥結點。但勞委會至今不願鬆綁,因其認為如果訂下法令,讓外勞可比照勞基法休假,很多台灣家庭會受到衝擊。
十四、特色四:文化鬥爭
1.
「另類」不是目的,是手段;「媒體」不是目的,是工具。做媒體最過癮的事莫過於,能跟身處的社會有緊密的連結,並且有機會讓社會變得更好。
2.
移民/工進入台灣是不可逆的事情,從現在善待他們,甚至學會他們的語言,就算只會說一兩句,和他們的關係將會改善許多。當移民/工認為自己可以在這個社會過得更好,周圍的人都會跟著受益。比方說,不會虐待被照顧的老人、工作效率提高等等,也自然而然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3.
《四方報》008期以「基本工資調漲,獨漏34萬外勞」作為頭版頭條。看護工其實最辛苦,但卻不受勞基法保障,至今仍領15840元。該則報導同時附上總統府和勞委會的電話,鼓勵移工打電話抗議。
看待移民/工的態度
1.
不是家電,而是家人:外傭陪伴家中長輩的時間往往更勝於子女。
2.
不是問題,而是答案:台灣高齡化問題日益嚴重,未來長照系統多需仰賴外籍移工們。
3.
不是阻力,而是助力:越南人口將近九千萬,六成人口皆在30歲以下,印尼人口兩億多,六成五人口為廿五歲以下,擁有龐大的生產力,且東南亞國家皆擁有豐富自然資源,台灣應好好珍惜外配和新台灣之子。
珍貴人脈與文化資源
1.
雖然移民/工看似孑然一身來台,並且被貼上落後、貧窮等負面標籤,但他們身上卻蘊含著豐厚的文化資源。例如越南文沒有「你」這個單字,越南人和人碰面時會先問對方幾歲、是否已婚,才能確定該稱呼對方「哥哥/弟弟/姊姊/妹妹/阿姨」。他們認為不能用「你」代表所有的人,是有禮且細緻的語言稱謂系統。
2.
讓台灣成為整個東南亞的娘家,當新台灣之子學會了媽媽的語言,他/她在越南就有了娘家,在泰國有表哥、在柬埔寨有表姐,當我們擁有如此得來不易的人際關係,獲得的文化/經濟資本將不可小覷。
十五、Q & A
1.
Q.
你們這樣鼓勵逃跑,對雇主那方或社會那方,會不會有什麼爭議?
A.
我們沒有鼓勵逃跑,我們是鼓勵他們勇敢發聲,與雇主做協商。台灣有許多非法工作問題,且台灣家庭非常需要移工。台灣的外勞相對於其他國家,像是香港,給的薪水較多,但要做得事情也多很多,所以容易發生虐待勞工的問題。兩國比較起來,香港有較嚴格的法治,是台灣所缺乏的。
2.
Q. 《四方報》如何在勞工與移民上如何做內容的區別?
A. 我們的讀者大部分都是移工,我們表較少做外配。我們之前觀察到外配的家庭不喜歡他們看《四方報》,因為不清楚地方報的內容,怕報紙是在教配偶逃跑、會把他們帶壞。但許多政府的福利補助和社會福利支持多是在等候外配,所以《地方報》的夾頁常會有外配專刊,裡面會有有關教養與婚姻家庭的經營。就整體來說,台灣在東亞的教養方面,算是比較進步的,有一些教育方式和母國(越南)是不太一樣的,而這部分是可以提供的資訊服務。
另外,這部分,《四方報》有跟《親子天下》合作,《親子天下》總編輯也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它們的內容可供地方報以無償使用,由《四方報》將文字翻自成各國語言。《親子天下》也算是台灣首屈一指的親子教養雜誌,《四方報》從中選出對讀者有幫助的文章,希望可以支持外配家庭,讓他們在教養孩子上更有自信。
3.
Q.《四方報》的移工或外配讀者,會不會因為讀了報紙後,思想上有了改變?
A.會有的,會受到台灣的一些影響,甚至會把台灣的生活習慣和人和人的關係、模式帶回去。我有聽過一個外勞朋友,他在台灣遇過不好的遭遇,後來受到NGO的幫助、幫他打官司,他說他也想在越南成立NGO了,因為越南現在沒有這樣的組織,可以幫助人民做法律上的抗爭或打官司。我們就勸他說你不要亂來,你們的國家現在可能還不適合做這樣的事。
十六、同學心得:
絲涵:
還沒進新聞所之前,對媒體工作者的印象不是很好,覺得「媒體就是社會的亂源」。但是現在,看到許多為理想堅持和奮鬥的媒體工作者,我改觀了,發現世界上所有的人事物都可以是一體兩面,就像這些移民/工,很多時候他們給人的形象是骯髒、粗俗和危險的,但事實上,他們也可以是完全相反的,可以像你我想像中的自己──「高人一等」──而這心態或許,就是彭老師口中的「人是驕傲的」。他說:「衝突來自於階級,階級的源頭來自於人是驕傲的,古今中外都有的現象。」我覺得媒體工作者很幸運的是,由於工作性質和內容,可以有比一般人更多的機會接觸衝突,也就比較有可能理解衝突的前因後果,最終可能可以距離一生追尋的「真實」和「客觀」近一些。碩二有許多同學都想成為記者,我也是,所以期望大家在成為記者之後,能繼承這些前人努力和抗爭的精神,一起為台灣的社會書寫更多的公平正義。
念穎:
透過照片,看見《四方報》創辦人半趴在水泥地上,為的是抄寫外籍移工們的姓名和電話,再聽到廖雲章和張正夫妻檔為了在台移工/民的權益,屢次與越南政府單位交涉、斡旋,也在過程中與移工們建立深厚的情誼,《四方報》一步步擴大關懷面,行「第四權」之實,監督政府之餘,也將真摯的溫暖傳達給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
思敏:
以制度面來說,台灣在外籍勞工的相關法制上是不完備的。相對於他國,雖然台灣給予外籍勞工的薪水較高,但外籍勞工如果碰到較惡劣的老闆,會被要求做過多的工作、是不合常理的,甚至可能會受雇主的虐待。另外,台灣在處理外籍勞工的仲介公司和相關單位,藏有不為人知的黑暗面,像是貪汙、受過高的仲介費等。為了幫助外籍勞工的權益,《四方報》行媒體的第四權,除了監督政府,也關懷社會上相對弱勢的團體。
喬齡:
比起大眾熟悉的報章媒體,《四方報》選擇了一條不一樣的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台灣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外籍移民與移工;但就像能獲得的報酬一樣,他們受到的關注與照顧是少之又少。除了爭取自身的權益外,在看不見的角落裡也有許多人正在努力著,這將是不可忽視的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