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新聞編輯】比報作業二 菲律賓遣送至中國大陸的14名台犯等三則(李宜芸)




第一則:




報紙



聯合報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蘋果日報



新聞大綱



3月14日 日前遭菲律賓遣送至中國大陸的14名台犯,經刑事局交涉後,可望分批壓返臺灣。



版面配置



A11社會 1/5版面



A13 綜合 1/8版面



A10政治 1/6版面



A12 政治1/12



標題



主題


菲遣送台犯 大陸同意月底還人


副題


刑事局長林德華:事證明確的6、7人將分批返台 他在北京見到14嫌 他們表示已可會客 盼親屬赴大陸探視



主題


遣陸台嫌 近期可望獲得解決[u1] 



引題


警署派員洽談 中方初步同意


主題


遣中14台嫌 可望分批壓返台灣



主題


台嫌遣中 7人犯近期壓返



標題分析



此標題後半部「大陸同意月底還人」並不符新聞內容,由於新聞內容只確定事證明確的六、七名犯人將會回台,而此段標題會讓讀者誤解十四名台犯都將會回台。雖然副題已經補述,但讀者第一眼所看到的標題常常就決定了對此新聞的第一印象,因此我覺得並不妥。



我覺得中時在「近期可望獲得解決」的用字不夠精確,解決方式可以更簡明得說清楚。



我覺得自由時報的標題整體而言是最清楚的。[u2] 



我覺得中規中矩,也將正確回台犯人數目說清,不過應該會有不清楚人數的讀者以為這七人便是被遣送大陸的全部人數。



照片、


圖片配置















一資料照片,為一名嫌疑犯下飛機模樣



版序安排分析[u3]  



我認為聯合報將這則新聞安排在社會新聞的頭條不太恰當,不管是內容或是屬性皆與我所認知的社會新聞不太相似。



其實我不太清楚綜合版面應該放些什麼新聞,不過此則新聞在日前造成相當大的轟動,擺在綜合新聞下半版面,易忽略這則新聞。



由於事關兩岸政治議題,自由與蘋果都將這則新聞放在政治版,但自由將此新聞放頭條,與該版面其他新聞比起來,如民進黨蘇、蔡、呂宣傳新聞,陸一特爭取賠償等,似乎是可以將此新聞放在頭條,並無不恰當;蘋果則將此新聞放在政治版最下方,看起來較不那麼重視此新聞。



內容取向分析



導言簡單說明菲遣送台犯至中國大陸的新聞有重大發展,並會在月底分批遣回;第二段則是刑事局局長林德華至大陸磋商,並會見到14名台犯,講述他們的環境與狀況;第三段則是台犯盼親屬至大陸探望;第四段則是大陸同意台灣派檢察官前往辦案;第五段則是大陸同意有明確證據的嫌犯在月底返台;最後一段則是林德華商討未來兩岸辦案遣送事宜。


六段落裡有五段落以林德華開頭。



中時導言指出刑事局局長林德華至大陸商討兩岸打擊犯罪後處理嫌犯的問題,不過最後說兩岸有相當共識,近期可解決。第二段則是林德華前往探視台犯;第三段則是關台犯的看守所環境,不過最後卻說已有親屬前往會客,與他報所言不符。第四段則是大陸公安偵辦此案情形,林德華也帶回一些資料證據交付檢察官偵辦。


而此標題下,有另一篇小配稿關於馬總統接見菲特使的消息。第一段是菲特使抵台時間與目的;第二段則菲國與我方重申希望共同建立打擊犯罪機制以及經濟合作。第三段則是外交部說這些合作事項短期內不會有太大進展



基本上自由時報的新聞內容與聯合報差不多,不過第五段說,針對我方建議,大陸公安雖同意但仍需請示上級,所以仍需再確認。最後一段則是說最快下月底回台。


自由同樣有配稿,不同於中國時報,自由時報有將針對此案菲國的人事調動、懲處簡短說明。



蘋果內容像是他報的簡化版,未寫出將台犯在大陸的生活環境狀況。而蘋果也將中時與自由有的配稿併入該新聞中,更是簡短地說明菲派特使來台會面馬英九,並未多說[u4] 。






比較



◎這四則新聞其實內容都差不多,我在想是否此則新聞是警政署的公關[u5] 稿,如果猜測正確,或許便可知為何自由、蘋果、聯合內容相似,以及中國與蘋果沒有將此新聞做大的原因[u6] 。


◎這四則新聞大致相同,不過中國時報有許多小細節與他報不同,不曉得是記者未出現於記者會現場所致?[u7] 



第二則:




報紙



聯合報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蘋果日報



新聞大綱



3月14日 陸一特退伍軍人聚集凱道爭取權益



版面配置







A13 綜合 1/12版面



A10 政治 1/8版面



A12政治 1/6版面



標題



無新聞



標題


萬名陸一特 聚集凱道爭賠償



標題


陸一特爭賠償 萬人[u8] 凱道怒吼



引題


多當一年兵 小腿少塊肉 「很冤枉啊」


標題


五千陸一特怒吼 上凱道求償



標題分析







我覺得這三報的標題都很恰當,中國與自由幾乎一樣,只是文字順序不同,不過雖然三報標題差不多,卻在數字方面卻差很多,中國時報與自由時報寫萬名,但蘋果日報卻寫五千。我自己也很好奇聚集人數的數量應是如何統計呢?為何會出現一倍的差距?記者編輯又要如何查證?我很喜歡蘋果日報引題的那段,馬上可讓讀者知道為什麼陸一特要怒吼的原因,也可引起讀者同情。[u9] 



照片、


圖片配置







一抗議中景



一抗議中景偏遠景,為一張在遊行隊伍前拍的照片,中間為蔡同榮。



新聞上面為一抗議中景


新聞左側是一老人掀起褲管指著多當一年兵所受的砲傷



版序安排分析







這則在綜合版最左下方,雖然有圖片,但圖片內容似乎也沒有特別引人注意,整體而言滿容易讓人忽略。



自由時報放在政治版中間最下處,由於是該版面下版面的唯一照片,且照片有許多綠色標語,標題也使用粗體字,會吸引到讀者。



蘋果放在版面中下,版面算此版第二大,照片幅度較他報大,並使用粗藍體,可吸引讀者注意。



內容取向分析







中國時報在導言中並未提及此為民進黨立委蔡同榮所主導的遊行,只針對陸一特老兵們希望政府補嘗,以及初步國防部的補償做法。後面幾段落也都是國防部解釋為何不能以金錢補償而是以榮譽勳章或是等同現役軍人的優惠來補償,並在最後強調服兵役是義務也是榮耀,且對陸一特補償會衝擊到兵役法規,也會有許多爭議出現。



自由時報在導言簡介蔡同榮號召陸一特聚集凱道,後半段指出綠委聚集,頗有選舉味道;第二段引用蔡同榮的話,會持續像馬政府抗議;第三段引用老兵對當年輔導長的不滿;第四段則是砲傷老兵,說政府害他受傷後又為盡照顧義務;第四段又使用另一名老兵說有許多人在挖坑道中被炸彈炸死;最後一段再引另一名老兵的話,要抵制國民黨政府。



導言簡明說出五千多人聚及凱道要求政府求償,後半段與第二段是國防部以獎章肯定;第三段則是蔡同榮提出補償條例,與府院反對;第四段綠委們要求以選票制裁;第五段則是小腿有砲傷的老兵的心情;第六段則是陸一特推代表爭取權益;最後一段是國防部回應。



比較







中國時報未像自由時報引老兵的話語,而是通篇國防部的回應,缺乏反面觀點,也有失平衡。



自由時報以老兵的故事或是不滿的話語貫串整篇新聞,缺乏國防部的補償與澄清,也缺乏反面立場與觀點,使用老兵的不滿來攻擊國民黨政府,似乎有點太過於偏頗。



蘋果算是三則新聞中裡唯一將兩方意見納入新聞的報社,不過我認為若蘋果能夠再將國防部為何不補償而改發榮譽章等原因說清會更好



小結



◎這則新聞自由時報與蘋果都放在政治版,不曉得是否是因為發起人為民進黨的蔡同榮因而將它放入政治版?


◎我覺得若中時與自由時報能夠融合彼此優點與缺失,會是一篇較好的新聞稿。


◎聯合報未處理此則新聞,或許是因為與其較偏向藍營有關。從聯合報、中時、自由三報來看此新聞的處理方式便可清楚看見三報的政治立場,三報都真該好好檢討。



就事論事,徵兵制度的問題是國家環境使然,歷史因素要求現在政府及社會大眾負責,有何道理?當三年兵跟當兩年兵,是抽籤決定的,統稱陸一特種兵,這是榮譽的賦予,國家當時處境如何?這些人豈會不知道!把自己當成馬前卒子,任由政客操弄議題,眩惑視聽,真是可恥之至!


第三則:




報紙



聯合報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蘋果日報



新聞大綱



3月14日 紐約車禍15死 死傷多為華人



版面配置



A13 兩岸/國際 1/2版面







A13國際1/18版



A20國際 1/6版



標題



主題


慘!紐約大車禍「斷頭在手上」


副題


14人罹難31名乘客 主要為華裔 路標桿像把利刃 幾乎將巴 士一分為二







主題


紐約巴士翻車15死 死傷者多為華人



主題


紐約華人車禍 14死



標題分析



很聳動的標題,馬上可以吸引讀者好奇心跟注意力,但似乎有些太過,我個人不太喜歡。


比了這兩周的報紙,發現聯合報喜歡簡述新聞內容在副題上,這樣的做法可以讓較沒時間的讀者瀏覽過後便知道新聞大致上的內容。然!







標題滿恰當的,若是可以將死傷者多為華人的「者」字去掉,或許可以更簡潔。數字方面與蘋果、聯合有出入,或許參考的外電不同。



很簡單易瞭,不過華人車禍會讓讀者誤認為是華人肇事。然!



照片、


圖片配置



三篇皆為美聯社的照片,但聯合報圖片所占的版面為該新聞的2/3,是其中最大的;蘋果文字與圖片各占一半;自由則是最小幅



版序安排分析



此版頭條,此版今天把兩岸與國際結合在一起。與其他新聞比起來,看起來比較嚴重,且似乎與我們(華人)有些關係,所以編輯擺在頭條位置。未見其他兩報皆放在頭條的格達費的新聞。







自由時報所占的比例最小,該新聞是放在某一個國際視窗的消息下,另一則國際視窗的消息是世界裸體單車日的新聞,兩則擺在一起有些突兀。自由的頭條也是格達費的新聞。



蘋果頭條為格達費的消息,其次是紐約華人車禍消息今日或許因為東京大地震的新聞過於龐大,國際新聞不多。



內容取向分析



此新聞清楚的講述發生的地點、時間、悲劇發生經過。第一段總述;第二段人數;第三段現場情形;第四段發生經過;第五段是生還乘客的心情;第六段死傷狀況;第七段調查駕駛;第八段則是警方積極調查。







簡潔說明事件發生地點、經過。有趣的是,聯合報只說明此巴士與其他貨車擦撞後撞護欄,自由時報卻說後面貨車超車搶道,巴士去撞到護欄,造成這樣的結果可能員自於參考資料不同或是編譯誤解外電等。



蘋果日報相對於其他兩報較重視現場情況描述,不只是放上生還民眾的對話,也放上消防員一到現場時所見的情況,較戲劇化。蘋果有一個小標是「有些人被劈開」文字血腥程度略輸聯合報的頭斷在手上,但放了這個小標似乎也沒達到整合或提示下段內容的功能。



小結



三則新聞內容的差別只在資訊的多或寡,而多或寡的原因就要看編輯的重視程度。若先從聯合報看的話,它將此新聞放在國際版頭條,但卻捨去了近期一直是焦點的格達費與利比亞(放在版面中,新聞所占的較小),這較讓人不解,畢竟格達費與利比亞的新聞是全球政治的問題,同樣也是有所死傷,若是我的話會選擇另兩則新聞做為頭題。我也一樣!



 [u1]標題稍作修改即可:羈陸台嫌 可望近期分批遣返

 [u2]太長

 [u3]這是一則後續發展的訊息,重要性雖有,卻是意料中事。從新聞性質來說,本是單純犯罪新聞,只因菲國遣送大陸,因而引起主權與管轄權的糾葛,放在兩岸、國際、政治都無不可,也都不近恰當。時報放在綜合版,就是因為歸類不易。

 [u4]蘋果在深入報導部分,一直屬於弱項,因為人脈不廣。


 [u5]新聞稿

 [u6]是的!


 [u7]是記者在記者會後,與林局長另行訪談或電詢的結果。記者與採訪對象之間,必須建立信任關係,才能深入細節,探索引微。但是如何拿捏尺寸,以點黏又不太黏,保持新聞的中立、公義,則端看記者的道德操持與社會使命感了。

 [u8]公關稿說有「萬人」,現場概算不足五千人。

 [u9]斷章取義式的煽情,有以偏概全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